新闻动态

水能耦合与资源化利用

  5月21日下午,2025(第七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水能耦合与资源化利用”专题论坛在苏州吴江顺利召开。论坛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朱向东主持,邀请了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多名行业专家学者进行主题汇报与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彭永臻发表论坛引导发言,分享了水能耦合与资源化利用的战略意义与发展方向相关见解。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戴晓虎作了题为“污水污泥协同减污降碳技术创新思考”的专题报告,报告梳理了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历程及面临问题,介绍了污水和污泥处理资源化的先进技术成果及瓶颈,强调了须坚持“分子机制解析-界面过程调控-系统能质协同”基础研究突破为主线以及坚持技术应用为导向开展基础创新研究。

  新加坡公用事业局(PUB)前首席专家曹业始以“资源回收征途上的新加坡城市污水处理:新生水,能源自给和碳中和”为题,结合新加坡现有水资源管理体系,分析了新加坡的缺水现状,介绍了新加坡深隧污水、回用水系统、污水处理能源自给的建设情况以及为了实现2045年新加坡全国碳中和的路径规划。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赵美萍以“蓝藻资源利用的优势和挑战”为主题,介绍了蓝藻的高效固碳能力,以及将蓝藻转化成短链挥发性脂肪酸和可降解材料的资源化利用的研究成果,并分享了藻水分离、细胞破壁、生物质选择性分离提取以及微囊藻毒素去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北京排水集团北京北排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达克围绕“城镇污水潜能开发路径与实践”进行了报告,报告分享了城市污水处理节能减排的背景及发展历程,介绍了污水再生水源热泵、水厂分布式光伏和沼气发电等污水资源化利用设备的技术原理、应用案例和发展问题。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昆士兰大学教授张西旺以“污水制氢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分享了污水制氢中污水预处理、电解水制氢的具体工艺以及氧气等副产物的处理方法,并介绍了污水制氢在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方案。

  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宋琰教授以“基于微纳结构的光热调控”为题,围绕界面光热转换的理论研究,分析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界面蒸发上限,提出了光-蒸汽转换在海水淡化等饮用水净化、高盐废水处理、盐湖提锂、水电联产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郑兴灿的报告题为“城镇污水资源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路径与工程实践”,报告分析了城镇污水处理与资源能源利用的发展历程,剖析了污水系统提质增效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以天津津沽污水处理厂等实际案例为依据,提出下阶段污水处理工艺及技术体系提升的具体思考。

  长江生态环保集团三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伯阳围绕“‘水能耦合’模式探索与实践”,分析了可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经济和环境效益最优的“水能耦合”技术体系的原理和意义,并以安徽六安实际应用为例,从负荷侧—污水处理节能降耗平台、能源侧—光伏及储能平台以及调度侧—厂网分时水量调度的耦合效果说明了“水能耦合”的实际效果及潜在问题。

  在嘉宾讨论环节,长江生态环保产业联盟相关专家围绕技术瓶颈突破、应用机制创新、社会支持体系完善等热点问题,共同探讨了资源循环面临的痛点与具体建议。其中,苏州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孔令照分享了农业生物质资源转化的途径、面临的困境以及AI技术在该行业的应用前景。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龙志指出可持续的水管理应包括水的健康循环和营养物的循环,提出以城市边缘空间为载体构建城市代谢物循环体系构想,并阐述了水务环保行业价值“倒金字塔”创新理念。北控水务集团技术工程中心总工办负责人吴云生介绍了营养土及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面临的产品标准缺失和泥质标准分类过多等问题,建议制定营养土国家或行业标准,参照水质标准将现行分散的泥质标准进行整合。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吴昌敏梳理了有机固废循环利用的行业认知、收储运体系、市场空间及技术应用现状,并建议要从真正构建循环经济的角度制定资源循环鼓励性政策和经济补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工程师陈祥指出污泥的土地利用首先要统一各方认知,树立产品化思维,重视产品自身质量,并充分考虑用户感受。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孔令照、刘龙志、吴云生、吴昌敏、陈祥

(转载自城科会水分会公众号)

编辑:国家工程中心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6日